跌倒是長者家居意外的主要原因之一,掌握5個居家防跌重點,有效減低風險,保障家中長者安全與生活品質。
隨着年齡增長,身體機能慢慢退化,長者在日常生活中跌倒的風險大大增加。其實,許多跌倒事故都可以透過細心的家居規劃和生活習慣改善來預防。以下分享5個不可忽視的居家安全重點,幫助長者大大減少跌倒風險,提升生活質素與自信,讓家人更安心。
為什麼長者容易跌倒?
很多人以為跌倒只是小事,但對長者來說,一次跌倒可能引發連鎖反應,包括骨折、住院、活動能力下降,甚至影響心理健康。導致跌倒的原因相當多元:
- 肌力與平衡力退化:隨年齡增長,腿部與核心肌肉力量下降,平衡感也變差。
- 視力與聽力減弱:看不清障礙物或聽不見提醒聲,增加跌倒風險。
- 慢性疾病影響:如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帕金森症等都會影響行動能力。
- 藥物副作用:某些藥物可能導致頭暈、低血壓、嗜睡等副作用。
- 心理因素:曾經跌倒過的長者,會對再次跌倒產生恐懼,進一步減少活動量,導致肌力更快退化。
因此,從居家環境到生活習慣的細節,都應該仔細檢視與調整。
重點1:地面安全是防跌首要關鍵
地板是最容易引起長者跌倒的地方之一,尤其浴室、廚房、走廊等常出現濕滑或障礙物。以下幾點需特別注意:
選用防滑地板
傳統瓷磚在濕水後非常滑,建議更換為具防滑功能的地板材質,例如防滑地磚或軟質膠地板,尤其浴室與廚房更應優先考慮。
移除易絆倒物品
家中電線、散落的地毯、雜物、拖鞋等都可能造成絆倒,應清理走廊與主要通道,保持寬敞與整潔。
浴室安全設計
浴室地面應有良好排水斜度,並加設防滑墊。避免使用容易滑動的小地毯,也可考慮加裝坐浴椅及淋浴扶手。
透過地面安全改造,已可大幅減低不少跌倒意外。
重點2:照明充足,夜間起身不再危險
視線不清,是長者在夜間最常跌倒的原因之一。
安裝感應燈
在走廊、廁所、睡房等常使用區域加裝自動感應燈,有助長者夜間起身時即時獲得照明,減少摸黑行走的風險。
選擇柔和而明亮的光源
光線太強可能造成眩光,太暗則難以辨物。建議使用色溫3000K-4000K的暖白光,並避免燈光直射眼睛。
插座與燈開關安排
常用電器插座應安裝在腰部高度,方便使用;照明開關應設於床邊及出入口,避免長者需要摸黑走動。
光線設計不只是方便,更是預防夜間跌倒的重要一環。
重點3:家具與動線安排需考慮穩固與便利性
家具擺設與動線直接影響長者日常行動的安全性。
選用穩固且圓角的家具
避免使用邊角尖銳、容易翻倒的家具,如過輕的小茶几。改用有重量的家具,同時選用圓角設計減少撞傷機會。
椅子與床的高度調整
椅子與床過低會導致長者站起來費力,過高則不易坐下。理想高度為坐下後膝蓋可維持90度角,雙腳平放地面。
避免攀高與彎腰動作
儲物櫃應設於胸口至腰部之間的範圍,避免需要爬高或蹲下。常用物品應放在容易取得的位置。
保持動線通暢
家中走道最少需60cm以上的寬度,方便助行器或輪椅進出,減少碰撞家具的機會。
家具與動線的調整,不僅提升安全,也讓長者行動更加自在。
重點4:加裝扶手與輔助設備,提升行動信心
許多長者在移動時缺乏支撐,尤其如廁、淋浴、上下床時特別危險。
常見扶手安裝位置
- 浴室(馬桶與浴缸旁)
- 樓梯兩側
- 床邊與走廊牆面
- 門口或玄關換鞋處
使用穩固材質與專業安裝
扶手應選用不鏽鋼或鋁合金材質,具防滑設計,並由專業人員依照長者身高與動作習慣安裝。
善用輔助器具
如助行架、拐杖、助步車等,可根據個別情況選擇。使用前應由職業治療師指導正確使用方式。
重點5:從生活習慣著手,打造內外兼備的防跌力
除了改善家居環境,長者本身的體能與健康狀況同樣影響跌倒風險。
每週進行適量運動
- 太極:改善平衡力與柔軟度
- 步行運動:增強下肢肌肉
- 簡單伸展:舒緩肌肉僵硬
建議每週運動3至5天,每次30分鐘為佳。
定期檢查視力與聽力
視力模糊或聽覺退化會增加環境判斷錯誤的機會,定期到眼科、耳鼻喉科做檢查並配戴合適輔具。
均衡營養補充
攝取足夠的鈣質與維他命D,有助保持骨骼健康。建議多吃深綠色蔬菜、小魚乾、豆類製品,並適度曬太陽。
留意藥物副作用
服藥期間如有頭暈、嗜睡、視力模糊等症狀,應主動向醫生反映,避免藥物影響平衡與注意力。
養成良好生活習慣,是打造從內而外防跌力的基石。
防跌安全總整理
✅ 地面安全:防滑地板、清除障礙物
✅ 照明充足:感應燈、光源設計佳
✅ 家具動線:圓角穩固、走道寬敞
✅ 輔助設施:扶手、助行器正確使用
✅ 健康習慣:運動、飲食、視力檢查
防跌不是一時的裝修,而是持續的生活態度調整。從今天起,與家中長者一起打造更安全的居家環境,讓生活更有尊嚴、更有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