瑞典大型研究發現,電痙攣治療(ECT)對 85 歲以上憂鬱症患者效果更明顯,副作用更低。了解 ECT 的作用機制、適應症及臨床意義。
過去,人們總認為電痙攣治療(ECT)應該作為憂鬱症的「最後手段」,只有在藥物無效或症狀極端時才考慮使用。但近期來自瑞典的大型研究結果,卻挑戰了這個觀念:在 85 歲以上的高齡患者中,ECT 的治療反應與緩解效果遠遠優於年輕族群,且副作用更少、住院率與死亡風險也更低。
這項發現不僅令人驚訝,也為高齡憂鬱症患者開啟了更多治療可能。
什麼是 ECT(電痙攣治療)?
ECT,全名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,是一種歷史悠久、現代化程度極高的精神科治療方法。它透過短暫的電流刺激大腦,誘發可控制的全腦痙攣反應,進一步影響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,例如血清素、多巴胺及去甲腎上腺素,達到改善情緒的效果。
目前在臨床上,ECT 多被用於治療:
- 重度憂鬱症(尤其伴隨妄想、自殺傾向或拒食)
- 難治型憂鬱症(對藥物無效)
- 雙相情緒障礙的急性期(無論躁或鬱)
- 思覺失調症(如病情急轉直下,或藥效有限)
治療前會進行麻醉與肌肉鬆弛處理,整個過程在無痛、監控下完成,安全性高,效果快速。
瑞典最新研究:高齡患者效果最佳
瑞典一項橫跨全國的登錄研究,針對 85~99 歲長者與 18~35 歲年輕人接受 ECT 的效果進行比較,同時也加入了未接受 ECT 的高齡對照組。研究樣本超過 1500 人,所有數據均來自全國註冊資料庫,具高度參考價值。
重點發現包括:
- 治療反應率:高齡組達 82%,年輕組則為 67%,顯示長者對 ECT 反應更佳。
- 症狀緩解率:高齡患者達 53%,年輕患者僅 27%,差異明顯。
- 副作用發生率:高齡組不良事件比例為 20%,低於年輕組的 23%,其中記憶障礙也較少見(8% vs 13%)。
- 住院與死亡率:高齡 ECT 患者在出院後一週內的再住院率為 6%,遠低於未接受治療的同齡組(14%);死亡人數也較少(2 vs 9 人)。
這些數據意味著,ECT 不僅對高齡者更有效,也更安全。
為何高齡者反應更好?
研究團隊認為,這可能與高齡患者的憂鬱特徵不同有關。他們更常出現伴隨精神病性症狀(如妄想、譫妄),而這類症狀對 ECT 的反應特別明顯。此外,藥物代謝與副作用風險在高齡族群中更高,相較之下,ECT 提供了一個更快速、可控、且副作用較低的選擇。
臨床上的意義
這項研究為臨床提供了明確訊號:不要再把 ECT 當作「最後一步」。尤其對於高齡憂鬱患者,只要適應症明確,ECT 應更早納入治療計畫當中。對於長者來說,它可能不只是「有效」,更可能是「最合適」。
有哪些限制需要注意?
儘管研究結果令人鼓舞,仍需正視幾點限制:
- 研究資料來自登錄系統,反應評估依賴臨床醫師的主觀判斷。
- 無法完全排除其他治療(如藥物或心理治療)的干擾影響。
- 雖使用統計配對方式,但可能仍有部分選擇偏差存在。
改變對 ECT 的既定印象
這項研究提醒我們,是時候重新認識 ECT 的角色與價值。在面對高齡重度憂鬱症患者時,ECT 不只是「萬不得已時的選項」,而是可能的首選。
在安全性、效果與恢復速度之間,這項治療提供了一個值得重視的平衡點。未來,如何減少污名、提升接受度,將是精神健康推廣的重要一環。
資料來源:
本文翻譯自 MedScape 原文報導:《ECT More Effective for Depression in Older Adults Than in Younger Patients》(2025 年 7 月 17 日)
版權聲明:
本文僅供健康資訊參考,原文版權歸原作者及媒體所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