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孔肯雅熱是什麼?症狀、傳播途徑、預防一次看清

基孔肯雅熱是什麼?症狀、傳播途徑、預防一次看清

基孔肯雅熱透過蚊子傳播,症狀包括高燒、關節痛等。了解傳播途徑、治療方式與日常防蚊貼士,掌握有效預防基孔肯雅熱的方法,保障健康。

每逢夏季,不少人都會留意登革熱或寨卡病毒等蚊媒疾病,但近年另一個名字也逐漸進入公眾視野——基孔肯雅熱。隨着廣東累計超過4000宗確診個案,這種疾病開始引起更多關注。面對全球氣候變化與跨境旅遊頻繁的現況,基孔肯雅熱的傳播風險正逐步上升。了解這種病毒的症狀與預防方法,能讓大家在面對疫情時更有準備與保障。

基孔肯雅熱是什麼?

基孔肯雅熱(Chikungunya fever),又稱屈公病,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,最早於1952年在坦桑尼亞被發現。「Chikungunya」一詞源自當地馬康德語,意指「彎腰的人」,形容患者因關節劇痛而身體彎曲的模樣。

這種疾病由基孔肯雅病毒(CHIKV)引起,屬於正黏液病毒科(Togaviridae)。它最常見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,包括非洲、南亞、東南亞與加勒比地區。近年,隨着全球旅行頻繁及氣候暖化,基孔肯雅熱的散播範圍亦逐漸擴大至南美洲與歐洲部分地區。

基孔肯雅熱傳播方式

基孔肯雅熱的主要傳播媒介是被病毒感染的伊蚊,尤其是白紋伊蚊(Aedes albopictus)和埃及伊蚊(Aedes aegypti)。這些蚊子主要在白天活動,尤其在清晨和黃昏期間更為活躍。

當伊蚊叮咬已感染病毒的人,再叮咬另一位健康人士時,就可能把病毒傳播開去。潛伏期通常為3至7天,患者在發病初期有機會把病毒傳染給蚊子,但人與人之間不會直接傳播。

常見症狀與臨床表現

感染後的潛伏期一般為3至7天,最常見的基孔肯雅熱症狀包括:

  • 突發高燒(可達39°C以上)
  • 劇烈關節痛(尤其是手腕、膝蓋、腳踝,甚至影響走路)
  • 肌肉痛
  • 頭痛
  • 皮疹
  • 疲倦與無力感
  • 輕微的眼睛紅或腸胃不適

雖然死亡率極低,但嚴重關節痛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月,部分個案出現慢性關節炎。尤其是長者、慢性病患者和免疫力較低的人,症狀可能更加嚴重。

如何分辨基孔肯雅熱與其他疾病?

由於基孔肯雅熱的症狀與登革熱、寨卡病毒感染、流感等疾病相似,準確診斷需要透過醫學檢查。

疾病名稱主要症狀是否會出現皮疹是否會有嚴重關節痛
基孔肯雅熱高燒、關節痛、皮疹
登革熱高燒、頭痛、肌肉痛不如基孔肯雅熱明顯
流感發燒、咳嗽、喉嚨痛不會不會
寨卡病毒輕微發燒、紅疹、結膜炎不會

醫生通常會建議接受血液檢查,例如PCR測試或抗體檢驗,以確認是否感染基孔肯雅病毒。

治療方式與康復過程

現時並沒有針對基孔肯雅熱的特效藥或疫苗。治療以緩解症狀為主,包括:

  • 使用退燒藥(如Paracetamol)
  • 補充水分、保持休息
  • 關節痛時可輔以消炎藥或熱敷

大多數患者可於7至10天內康復,但部分人會出現長期關節痛,需要較長的康復期。

需要特別留意的是,不建議在未確診前使用阿士匹靈或非類固醇消炎藥(如Ibuprofen),以免混淆與登革熱的病情,造成出血風險。

如何預防基孔肯雅熱?

雖然基孔肯雅熱本身不可透過人傳人,但防蚊措施卻能大大降低感染風險。預防建議包括:

個人防蚊建議

  • 穿著淺色長袖衣物與長褲
  • 使用含有DEET或其他有效成分的防蚊液
  • 避免黃昏及清晨等蚊子活躍時間出外
  • 於睡眠時使用蚊帳、關好門窗

環境防治措施

  • 清倒積水容器(如花盆底盤、膠桶、雨水器皿)
  • 為排水口加裝網罩
  • 每星期清洗水缸、水盆,避免蚊卵滋生

旅遊前做足準備

  • 前往高風險地區(如東南亞、非洲)前,查詢當地疫情
  • 考慮旅遊醫學諮詢及防蚊用品準備

基孔肯雅熱與氣候變化的關係

氣候變化正在改變疾病的分布圖。溫暖潮濕的環境有利蚊子繁殖,讓原本集中於熱帶的基孔肯雅熱有機會蔓延至亞熱帶甚至溫帶地區。

世界衛生組織也指出,蚊媒病毒傳播的風險正隨氣溫升高而擴大,各地公共衛生系統需加強預警與應對策略。對於城市如香港而言,未來若出現更多輸入個案,應提早建立應變機制與社區教育。

常見迷思解答區

Q1:中了基孔肯雅熱會致命嗎?

多數情況不會。病情雖不輕,但死亡率極低,主要風險是長期關節痛或慢性發炎。

Q2:蚊叮一下就會中?

並非所有蚊子都帶病毒,需是被病毒感染的伊蚊,且剛好在人叮咬時傳播。

Q3:痊癒後還會再中嗎?

感染後一般會產生免疫力,但病毒可能有不同基因型,是否終身免疫仍有爭議。

Q4:外遊要打疫苗嗎?

目前沒有基孔肯雅熱疫苗,外遊只能靠防蚊裝備與良好衛生習慣預防。

基孔肯雅熱雖然未如登革熱般廣為人知,但在全球多個地區已引起重視。面對氣候變遷與旅遊頻繁的生活模式,提早掌握這類蚊媒傳染病的基本資訊,能有效減少感染風險。認識基孔肯雅熱的症狀與傳播途徑,並採取合適的防蚊措施,不僅是對自身的保護,也是守護家人健康的重要一步。

如有計劃前往風險地區,建議出發前查閱當地的健康建議與防疫資訊;若旅途中或返家後出現不適,尤其是高燒與關節痛等症狀,應及早求醫並清楚說明旅遊紀錄,以協助醫生快速診斷與處理。

Current Version

Jul 28,2025

Edited By

Healthlink

Jul 24,2025

Edited By

Healthlink

Jul 23,2025

Edited By

Healthlink

你可能想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