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中醫角度解析濕疹成因,強調「健脾利濕」為治本關鍵;結合八大常用中藥、針灸拔罐療法與四款祛濕湯水食療,並提供日常護理與常見問答,幫助你從體質出發,長效改善濕疹,減少復發。
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,尤其在香港這類濕熱氣候的地區更為普遍。皮膚出現紅腫、乾裂、脫皮甚至滲液的情況,往往令患者飽受困擾。西醫多以外用藥膏或口服抗敏藥處理,但不少人發現,只靠西藥治標未能治本,容易反覆發作。
在中醫的角度看,濕疹並不只是皮膚的問題,而是體內濕氣過重、脾胃運化失調的表現。因此,要真正控制濕疹,中醫強調「健脾利濕」作為治療根本,加上適當的飲食調理,更能從內改善體質,減少濕疹復發。
中醫如何看待濕疹?
中醫將濕疹稱為「濕瘡」或「濕毒瘡」,主要與體內的「濕」、「熱」、「風」三邪有關。其中最關鍵的是「濕」,這種病邪黏滯難去,若長期困於體內,會阻礙氣血運行,導致皮膚發炎、紅癢、滲液等症狀。
此外,脾為後天之本,主管運化水濕。若脾胃虛弱,無力將濕氣排出體外,就容易造成體內濕氣積聚,久而久之便反映在皮膚上。因此,中醫治療濕疹,首要是調理脾胃,讓脾氣恢復正常運作,自然能將濕氣排走,皮膚也會慢慢康復。
健脾利濕:從根本改善濕疹體質
要理解「健脾利濕」的重要性,首先要明白脾胃在中醫中的角色。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,若脾虛,水濕代謝失常,濕氣就會內生而不去,導致濕疹反覆出現。
健脾,是增強脾胃功能,幫助食物消化與水分運行;利濕,則是協助身體排出多餘的濕氣。兩者相輔相成,才能真正改善濕疹患者的體質。
中醫治療濕疹的方法
中藥治療濕疹
中醫認為,濕疹的根本原因在於體內濕氣過重或脾胃功能失調,這些因素會導致「濕」、「熱」等病邪內生,進而引發皮膚的紅腫、癢感及滲液等症狀。中藥治療濕疹通常會根據患者的具體體質進行辨證施治,目的在於調和脾胃、去濕清熱,從而達到內外調理的效果。
1. 健脾利濕藥材
脾胃是中醫認為的水濕代謝的關鍵器官,若脾虛無法有效運化水濕,濕氣就會滯留在體內,從而引發濕疹。常用的健脾利濕的中藥有:
- 茯苓:茯苓具有健脾利水的作用,能夠幫助脾臟運化水分,排除多餘的濕氣,減少水腫及皮膚滲液。
- 白朮:有助於健脾燥濕,對脾胃虛弱引起的濕疹尤其有效,能夠增強消化吸收功能,改善體內濕氣的過度積聚。
- 薏苡仁:薏苡仁具有強效的利水滲濕作用,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的濕氣,並且對皮膚癢感有緩解效果。
- 山藥:山藥能夠補脾養胃,幫助改善消化系統的功能,並且能夠有助於改善濕疹患者的消化吸收能力。
2. 清熱解毒藥材
若濕疹的症狀表現為濕熱型,患者常會出現皮膚紅腫、燥熱、發炎等情況,這時需要使用一些清熱解毒的中藥來協助降火清熱,改善皮膚的炎症:
- 黃柏:黃柏是經典的清熱燥濕藥材,對濕熱型濕疹尤為有效,能夠清除內熱,舒緩皮膚炎症。
- 龍膽草:具有強烈的清熱解毒作用,對濕熱引起的濕疹具有極好的效果,能夠快速減輕紅腫及發炎的情況。
- 金銀花:金銀花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,特別是對於濕熱型濕疹能有效清熱解毒,消炎消腫。
3. 祛風止癢藥材
對於濕疹患者而言,經常會伴隨強烈的瘙癢感。中藥治療中會使用一些具有祛風止癢功效的藥材來緩解癢感,改善皮膚不適:
- 防風:防風具有祛風解表的作用,能夠緩解由風濕引起的癢感,對於風濕性濕疹的治療效果較好。
- 荊芥:具有祛風解毒、疏風止癢的功效,對濕疹的皮膚癢感和紅腫有很好的改善效果。
- 蛇床子:蛇床子不僅能夠祛風止癢,還有抗炎作用,對濕疹患者的瘙癢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。
4. 活血化瘀藥材
若濕疹患者的病情較為長期,並且出現皮膚色素沉著或紅腫發炎情況時,可能需要加入一些活血化瘀的藥材,促進血液循環,改善皮膚健康:
- 丹參:丹參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,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,對皮膚的治療和癒合有幫助。
- 赤芍:赤芍具有活血化瘀,清熱解毒的作用,可以幫助治療由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、紅腫等症狀。
5. 綜合療法:藥材搭配
中醫常常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進行藥材的搭配來調整方劑。常見的中藥方劑有:
- 龍膽瀉肝湯:主要用於治療濕熱型濕疹,具有清肝解毒、祛濕燥濕的作用。
- 二妙丸:常用於脾虛濕阻型濕疹,幫助健脾祛濕,具有清熱燥濕的作用。
- 茯苓白朮散:適用於脾虛濕盛的濕疹患者,能夠幫助脾胃健運,從根本改善濕疹症狀。
針灸與拔罐
除了中藥治療,針灸和拔罐也是中醫中常用的治療手段,對於濕疹的治療同樣具有積極的作用。這些療法通過刺激經絡和改善氣血流動,有助於緩解濕疹的症狀,從根本上調理體質,減少病邪對皮膚的侵襲。
針灸治療濕疹
針灸是一種傳統的中醫療法,通過在特定的經絡穴位上施針,來調節身體的氣血,疏通經絡,改善免疫功能。在濕疹的治療中,針灸可以達到以下效果:
- 調理脾胃,去濕化熱:脾胃是水濕代謝的核心,脾虛是濕疹的根本原因之一。針灸可選擇「足三里」和「三陰交」等穴位,幫助改善脾胃的運化功能,減少體內濕氣,從而減輕皮膚不適。
- 清熱解毒,消炎止癢:對於濕疹伴隨的紅腫、瘙癢等炎症症狀,針灸可以選擇「曲池」和「大椎」等穴位,幫助清熱降火,促進血液循環,緩解皮膚炎症,減少瘙癢。
- 祛風止癢,改善皮膚健康:針灸對風濕型濕疹尤其有效,通過「合谷」和「風池」等穴位,疏風止癢,有助於緩解由濕疹引起的瘙癢問題。
- 增強免疫力,自我修復:針灸還能有效提升免疫系統功能,促進身體自我修復。對於那些反覆發作的濕疹患者,針灸有助於減少復發的機會。
拔罐治療濕疹
拔罐是另一種有力的中醫治療手段,通過創造負壓來促進血液循環,疏通經絡,排出濕氣和毒素。對於濕疹患者,拔罐可以帶來以下好處:
- 排濕排毒,促進氣血流通:拔罐能幫助驅除體內的濕氣,改善皮膚的水腫與滲液情況,對於濕氣較重的濕疹患者尤為有效。
- 促進血液循環,緩解紅腫:拔罐有助於加速局部血液循環,提升皮膚營養供應,促進炎症消退,減輕濕疹的紅腫和瘙癢。
- 改善免疫力,預防復發:定期拔罐能幫助強化免疫系統,減少濕疹的復發頻率,維護皮膚的長期健康。
- 緩解皮膚瘙癢:拔罐還有助於排毒,減少因濕氣或熱毒積聚在皮膚引起的瘙癢感。
針灸與拔罐的綜合應用
針灸與拔罐往往可以互補,根據濕疹的不同病因與症狀,配合使用效果會更加顯著。舉例來說,在濕熱型濕疹的治療中,針灸可以選擇清熱解毒的穴位,而拔罐則有助於排濕排毒;而在脾虛濕阻型濕疹的情況下,兩者結合能協同作用,幫助健脾利濕,促進身體的整體調理。
對於濕疹患者來說,針灸與拔罐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交替使用,或專注於某一療法,讓治療更加靈活、全面。在療程過程中,建議選擇經驗豐富的中醫師進行操作,以確保療效並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。
這些療法既注重內外調理,也關注患者的整體體質,從而幫助他們在更深層次上恢復健康,減少濕疹的困擾。
食療調理:讓健脾利濕更自然融入生活
除了藥物和針灸,中醫亦非常重視飲食的調整。合適的食療不但有助健脾利濕,亦可減輕濕疹症狀,提升整體免疫力。
推介湯水
- 薏米赤小豆湯
功效:利水滲濕、健脾消腫
材料:薏米30g、赤小豆30g、水1200ml
煲法:將材料洗淨後以清水煲1小時,可每日飲用 - 五指毛桃淮山瘦肉湯
功效:健脾化濕、補中益氣
材料:五指毛桃30g、淮山20g、陳皮一片、瘦肉200g
煲法:煲1.5小時,適合氣虛夾濕者 - 茯苓蓮子粥
功效:健脾安神、滋養腸胃
材料:茯苓10g、蓮子10g、粳米50g
煲法:煮粥至熟爛,作早餐尤佳 - 冬瓜薏米排骨湯
功效:清熱解毒、利水消腫
材料:冬瓜皮300g、薏米30g、排骨300g
煲法:煲1.5小時,有助濕熱體質人士改善皮膚狀況
飲食原則
- 避免:辛辣煎炸、生冷食物,如火鍋、燒烤、冰飲等
- 適量攝取:健脾利濕食物,如南瓜、山藥、紅棗、燕麥、白蘿蔔
- 保持水分攝取:每日飲水量約1500-2000ml,有助代謝濕氣
- 腸胃通暢:便秘會加重濕熱,建議多食高纖蔬果
日常生活與濕疹護理建議
中醫講究「三分治,七分養」,除了服藥與食療,生活習慣的調整亦至關重要:
- 保持作息規律:充足睡眠有助肝臟排毒
- 舒緩壓力:情緒波動會加重濕疹反應
- 避免過度抓癢:可選用天然植物保濕膏,如蘆薈膏或金銀花膏
- 穿著透氣衣物:避免出汗悶熱,減少皮膚刺激
常見問題解答:中醫治濕疹迷思破解
Q:中醫治療濕疹要多久才有效?
A:視乎個人體質,一般需調理2至3個月以上才見明顯改善。中醫講求標本兼治,需耐心配合。
Q:健脾利濕是否每個濕疹患者都適用?
A:不一定,若屬風熱或血熱型濕疹,須加入清熱涼血等治法,建議先讓註冊中醫師辨證施治。
Q:小朋友或孕婦可否進行中醫調理?
A:可行,但須依據個別體質開方,避免使用不適合的藥材。建議由具經驗的中醫師指導。
從體質出發,讓濕疹不再反覆
濕疹雖常見,但若只靠外敷藥物壓制症狀,往往治標不治本。中醫強調從根本改善體質,透過「健脾利濕」、中藥、針灸與食療相互配合,不但可減輕濕疹症狀,更有助減少復發機會。
若你正飽受濕疹困擾,不妨考慮中醫調理的路線,並從日常飲食與生活習慣著手,讓體內濕氣慢慢清除,皮膚自然回復健康。切記:每個人的體質不同,建議諮詢註冊中醫師,量身制定最合適的療程與食療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