急性腸胃炎的症狀有哪些?教你處理和舒緩急性腸胃炎

急性腸胃炎的症狀有哪些?教你處理和舒緩急性腸胃炎

出現腹瀉、嘔吐、胃痛?可能是急性腸胃炎!了解腸胃炎症狀、成因、處理與舒緩方法,以及何時該看醫生,全面照顧腸道健康。

當你突然感到肚子絞痛、頻頻跑廁所、甚至還有嘔吐和發燒時,別以為只是「吃壞肚子」,這很可能是急性腸胃炎在作怪。這種突如其來的不適,雖然多數情況下可以在家中自行緩解,但若處理不當,也有可能造成脫水或其他併發症。以下將帶你全面了解急性腸胃炎的症狀、處理方法與預防之道,幫助你迅速應對、早日康復。

什麼是急性腸胃炎?

急性腸胃炎(Acute Gastroenteritis,簡稱AGE)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,主要由病毒、細菌或食物中毒等因素引起,導致腸道發炎。它通常會突然發作,並伴隨明顯不適症狀,如腹瀉、嘔吐、腹痛和發燒。最常見的病毒是諾羅病毒與輪狀病毒,而細菌則可能包括沙門氏菌、大腸桿菌等。

這類疾病傳播快速,尤其在人多的環境如學校、辦公室、旅遊景點中更容易爆發。雖然多數病人可在數日內自癒,但某些情況下,尤其是年長者、兒童或免疫力較低者,可能會因為脫水等併發症而需就醫治療。

急性腸胃炎有哪些症狀?

急性腸胃炎的症狀會因個人體質和感染源不同而略有差異,但通常以下這些都是較常見的表現:

  • 腹瀉:出現水狀或次數明顯增多的排便
  • 嘔吐與噁心:有時伴隨劇烈噁心感,食慾下降
  • 腹痛或絞痛:尤其在排便前後感受最強烈
  • 發燒:輕度或中度發燒,有時會覺得寒冷
  • 身體疲倦與脫水跡象:如口乾舌燥、眼眶凹陷、小便變少等

當出現這些症狀時,可以初步懷疑是腸胃炎,尤其如果在發作前曾吃過外食、接觸生食、旅遊回來後,或身邊有人也有類似症狀,更加應該提高警覺。

急性腸胃炎會不會自己好?

大多數急性腸胃炎在 1 至 3 天內症狀會緩解,嚴重者可持續 5 至 7 天。病毒性腸胃炎通常恢復較快,細菌性感染則可能時間較長,甚至需要抗生素介入。

一般輕度症狀的腸胃炎,即使不看醫生,只要適當補充水分、注意飲食休息,也可以自行痊癒。但若出現以下情況,就應儘快就醫:

  • 腹瀉持續超過 3 以上未見改善
  • 大便有血或黑色
  • 無法進食、持續嘔吐
  • 發燒超過 38.5°C 且持續不退
  • 出現脫水症狀:嘴唇乾裂、小便變少、極度疲倦或意識混亂

如何舒緩與處理急性腸胃炎?

若症狀屬輕微或中度,透過以下方法可以有效緩解不適:

補充水分與電解質

腹瀉與嘔吐最容易導致脫水,因此要勤喝水、湯、米湯,或可選擇口服補液鹽(ORS),幫助補充體內流失的水分與礦物質。

採取BRAT飲食法

BRAT 是香蕉(Banana)、白飯(Rice)、蘋果醬(Apple sauce)、吐司(Toast)的縮寫,這些食物溫和、易消化,有助於穩定腸胃功能。

避免刺激性飲食

應暫停攝取奶製品、油膩、高纖與辛辣食物,也不要飲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飲品,以免刺激腸胃。

使用非處方藥物

適量使用止瀉藥(如 Loperamide)或止吐藥可短暫舒緩症狀,但如遇細菌感染則應避免止瀉,讓病菌排出體外。最好諮詢藥劑師或醫師建議後使用。

腸胃炎期間的飲食與生活調整

除了前述的BRAT飲食原則,也可以根據症狀調整飲食節奏:

  • 少量多餐:一次吃太多容易刺激腸胃,應改為少量頻吃
  • 慢慢恢復正常飲食:症狀減輕後,可逐步引入如粥、煮蛋、熟蔬菜等
  • 補充益生菌:可選擇含乳酸菌的優格或保健品,幫助腸道菌群恢復平衡

在恢復期間,也應避免劇烈運動、熬夜或壓力過大,給腸胃一個足夠的修復空間。

誰比較容易感染急性腸胃炎?

雖然任何人都有可能感染急性腸胃炎,但以下族群風險特別高:

  • 嬰幼兒與學童: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完整
  • 年長者:腸道蠕動減慢,抵抗力下降
  • 免疫力較差的人:如慢性病患者、癌症治療者
  • 經常外食或旅遊的人:接觸不潔食物或水源的機會多

這些人感染後出現嚴重症狀的風險也較高,特別要多加注意防護。

日常如何預防急性腸胃炎?

預防急性腸胃炎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與飲食安全:

  1. 勤洗手:飯前便後、處理食物前都應使用肥皂洗手
  2. 食物煮熟再吃:避免生冷食物如生蠔、生魚片等
  3. 飲水來源需安全:不喝未煮沸或不明來源的水
  4. 廚房衛生要注意:砧板、刀具避免交叉污染
  5. 旅遊期間注意飲食:避免路邊攤與生水
  6. 幼童可考慮輪狀病毒疫苗:有效降低感染率與嚴重程度

如何區分急性腸胃炎與其他腸胃疾病?

疾病名稱主要症狀發作時間常見成因特徵/提示
急性腸胃炎突然腹瀉、嘔吐、腹痛、發燒突發(1~3天內)病毒(如諾羅病毒)、細菌感染常見於外食後或接觸患者後出現,傳染性高
胃潰瘍胃痛(飯前或飯後)、噁心、黑便慢性反覆幽門螺旋桿菌、長期服用止痛藥等痛點固定於胃部,可能因空腹或壓力加劇
腸躁症(IBS)腹瀉與便秘交替、腹脹、排便後症狀減輕長期反覆(超過3個月)壓力、飲食刺激、腸道敏感性增強不具感染性,常與壓力或焦慮有關
闌尾炎右下腹劇痛、發燒、噁心嘔吐、白血球上升急性發作闌尾阻塞引起發炎疼痛位置明確,逐步加劇,需緊急手術治療
食物中毒突發嘔吐、腹瀉、腹痛,有時伴發燒短時間內快速出現攝入受污染食物(細菌、毒素)通常多位同餐者同時發病,症狀急劇發展
胃食道逆流(GERD)胸口灼熱、胃酸倒流、喉嚨不適、夜間咳嗽慢性發作胃酸逆流、下食道括約肌鬆弛與躺下或吃飽後惡化,非感染性

若症狀反覆出現、持續時間過長,或與過去經驗不同,應考慮進一步就醫檢查,以確保正確診斷與治療。

常見問題

Q1:拉肚子是排毒,不需要處理?
A: 錯!雖然腹瀉能幫助排除毒素,但若拉太久或太頻繁會導致脫水,應密切觀察情況。

Q2:急性腸胃炎不能吃東西?
A: 不正確。適當補充營養與水分有助恢復,禁食反而容易讓身體更虛弱。

Q3:吃止瀉藥會讓病菌留在體內?
A: 這取決於病因。若是病毒性腸胃炎,可短暫使用止瀉藥舒緩,但細菌性感染時應讓身體自然排毒。

善待腸胃,是身體健康的第一步

急性腸胃炎來得快、去得也快,只要及時判斷、正確處理,多數人能迅速康復。但別輕忽初期症狀,尤其當身體出現脫水或長時間不癒的狀況時,一定要及早求醫。保持清潔飲食、注重生活細節,才能從根本預防腸胃炎,養出健康腸道,遠離腹瀉與不適。

Current Version

Jul 03,2025

Edited By

Healthlink

你可能想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