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否曾感覺耳朵裡有規律的風聲或流水聲,隨著心跳節奏一陣陣響起?這種「與脈搏同步」的耳鳴,可能與頸部靜脈的血流異常有關,而其中一個常見卻容易被忽略的原因,正是頸部肌肉的緊繃與壓迫。深入了解「靜脈源性搏動性耳鳴」的成因,特別是肌肉緊張如何影響血流、產生聲音,並進一步探討如何透過針對性的激痛點治療來有效緩解。內容結合最新醫學研究與臨床實證,以清晰易懂的方式,為你提供實用的知識與解決方向。
一、定義與臨床界定
靜脈源性搏動性耳鳴(Venous Pulsatile Tinnitus, VPT)是指由頭頸部靜脈系統結構或功能異常,導致血流動力學改變並產生異常聲音,經骨傳導或軟組織傳導至聽覺中樞的疾病,約占所有搏動性耳鳴的 45%-60%(數據來源:《Otolaryngology-Head and Neck Surgery》2021 年共識指南)。其核心特徵是耳鳴聲音與心跳或呼吸節律一致(多為吸氣時增強、呼氣時減弱),且按壓頸外靜脈或頭高位時症狀可緩解,與動脈源性耳鳴(如頸動脈狹窄所致,按壓頸動脈緩解)有明確鑒別點。
二、靜脈源性搏動性耳鳴的病因分類與發病機制
(一)解剖結構異常類(占 VPT 的 60%-70%)
1. 乙狀竇解剖異常(最常見病因,占比 45%)
具體類型:乙狀竇憩室(Sigmoid Sinus Diverticulum, SSD)、乙狀竇骨壁缺損(Sigmoid Sinus Wall Dehiscence, SSWD)、乙狀竇血栓形成(急性期少見,慢性期占 5%)。
發病機制:
乙狀竇是顱內主要靜脈回流通道,其外側緊鄰乳突氣房(中耳周圍含氣腔隙)。當存在憩室(靜脈壁局部膨出,直徑多 3-8mm)或骨壁缺損(乳突骨壁變薄或缺失,暴露乙狀竇)時,靜脈血流經異常區域產生湍流,湍流振動通過乳突氣房傳導至中耳,再經聽骨鏈傳遞至耳蝸,引發耳鳴(機制來源:UpToDate “搏動性耳鳴” 專題,2024 年更新)。
若合併乙狀竇血栓,血栓導致靜脈管腔狹窄,血流速度加快(可達正常的 2-3 倍),高速血流衝擊血管壁產生振動,進一步加重耳鳴。
臨床表現與體征:
- 耳鳴為持續性 “吹風樣” 或 “流水樣”,與心跳節律完全一致,夜間安靜時加重(環境噪音掩蓋減少);
- 體征:乳突區(耳後骨性突起)按壓時耳鳴增強(直接壓迫乙狀竇,湍流加劇),頭高位(坐位 vs 臥位)時耳鳴減輕(靜脈壓力降低,血流速度減慢);
- 影像學證據:顳骨高解析度 CT(HRCT)可顯示乙狀竇骨壁缺損範圍,磁共振靜脈成像(MRV)可明確憩室位置及血栓情況(證據來源:《Neurology》2022 年 VPT 診斷指南)。
2. 頸靜脈球高位 / 頸靜脈球憩室(占比 15%)
發病機制:
頸靜脈球是頸內靜脈在顱底的膨大部分,正常位於耳蝸下方。當頸靜脈球位置過高(超過耳蝸底周水準)或形成憩室(膨出至中耳腔)時,其與中耳腔距離縮短(<2mm),靜脈血流振動直接傳遞至中耳,刺激耳蝸毛細胞產生電信號,形成耳鳴。若合併頸靜脈球內瓣膜功能不全,反流血流會加重振動(機制來源:《American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》2023 年臨床研究)。
臨床表現與體征:
- 耳鳴多為 “隆隆樣”,吞咽或閉口鼓氣時增強(中耳壓力變化影響振動傳導);
- 體征:鼓膜檢查可見鼓膜下方呈深藍色(頸靜脈球透過鼓膜顯影),稱為 “藍鼓膜征”;
- 影像學證據:顳骨 MRI 可清晰顯示頸靜脈球位置及憩室大小,避免與中耳腫瘤混淆。
(二)血流動力學異常類(占 VPT 的 20%-25%)
1. 上腔靜脈綜合征(占比 8%)
病因:肺癌、淋巴瘤等壓迫上腔靜脈,或上腔靜脈血栓形成,導致頭頸部靜脈回流受阻。
發病機制:
上腔靜脈是頸外靜脈、鎖骨下靜脈的匯總通道,其梗阻導致頭頸部靜脈壓力升高(可達正常的 3-4 倍),頸外靜脈、乙狀竇壓力隨之升高,血流通過乙狀竇時湍流增強,振動傳導至耳蝸引發耳鳴(機制來源:《Chest》2021 年上腔靜脈綜合征診療共識)。
臨床表現與體征:
- 耳鳴伴隨頭面部腫脹(晨起眼瞼水腫明顯)、頸外靜脈怒張(頸部可見曲張血管);
- 體征:按壓上胸部(上腔靜脈走行區)時耳鳴加重,直立位時腫脹減輕但耳鳴無明顯緩解;
- 實驗室證據:靜脈壓測定顯示中心靜脈壓 > 15cmH₂O(正常 < 12cmH₂O)。
2. 特發性顱內壓增高(IIH,占比 12%)
病因:多見於肥胖女性(BMI>30kg/m²),機制與腦脊液吸收障礙有關。
發病機制:
顱內壓升高(>200mmH₂O)間接壓迫乙狀竇,導致靜脈管腔狹窄、血流速度加快,湍流振動通過顱骨傳導至聽覺中樞;同時,顱內壓升高可改變耳蝸內淋巴液壓力,刺激毛細胞產生異常信號(機制來源:《Journal of Neurology, Neurosurgery & Psychiatry》2022 年 IIH 併發症研究)。
臨床表現與體征:
- 耳鳴伴隨頭痛(晨起加重)、視力模糊(視神經乳頭水腫所致);
- 體征:腰椎穿刺顯示腦脊液壓力升高,眼底檢查可見視神經乳頭水腫;
- 鑒別點:無明顯血管解剖異常,減重(BMI 下降 5%-10%)後耳鳴可緩解。
(三)肌肉緊張壓迫類(占 VPT 的 10%-15%,重點解析)
1. 相關肌肉與激痛點形成
主要受累肌肉:胸鎖乳突肌(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, SCM)、斜方肌上束、頭夾肌,其中胸鎖乳突肌占比 80%(數據來源:《Journal of Manipulative and Physiological Therapeutics》2023 年肌肉源性耳鳴研究)。
激痛點形成原因:長期低頭(如使用電子設備)、頸部外傷、睡眠姿勢不良,導致肌肉持續緊張,局部代謝產物(乳酸、前列腺素)堆積,形成直徑 2-5mm 的 “敏感結節”(激痛點),激痛點可引發肌肉痙攣,進一步加重壓迫。
2. 發病機制:肌肉痙攣→靜脈壓迫→耳鳴
解剖基礎:胸鎖乳突肌位於頸側部,其淺面為頸外靜脈,深面為頸內靜脈;當胸鎖乳突肌出現激痛點並痙攣時,肌肉厚度可增加 30%-50%(超聲測量顯示,正常厚度 0.5-0.8cm,痙攣時達 1.0-1.2cm),痙攣的肌肉可從淺面壓迫頸外靜脈,或從深面擠壓頸內靜脈(機制來源:《Clinical Anatomy》2022 年頸部肌肉與血管關係研究)。
血流動力學改變:靜脈受壓導致管腔狹窄(狹窄程度可達 40%-60%),靜脈回流阻力增加,頸外靜脈壓力升高(可達 15-20cmH₂O,正常 8-12cmH₂O),壓力傳導至乙狀竇,引發湍流振動;同時,靜脈受壓可導致局部血流緩慢,代謝產物堆積,刺激周圍神經末梢,加重耳鳴感知(機制來源:《Pain Medicine》2023 年肌筋膜激痛點與血管壓迫研究)。
3. 臨床表現與體征(核心鑒別點)
耳鳴特點:
- 聲音為 “間斷性吹風樣”,與肌肉活動相關(如轉頭、低頭時加重,放鬆頸部時減輕);
- 無明顯心跳節律關聯,但深呼吸時可增強(肌肉緊張度隨呼吸變化)。
體征(關鍵鑒別依據):
- 肌肉觸診:胸鎖乳突肌(從鎖骨端至耳後乳突端)可觸及質硬結節(激痛點),按壓時耳鳴加重,且疼痛可放射至耳周(“牽涉痛” 特徵);
- 緩解試驗:輕柔拉伸胸鎖乳突肌(頭向對側傾斜,下巴微抬)30 秒,或按壓激痛點 1 分鐘,耳鳴可減輕 30%-50%(即時緩解率達 78%,數據來源:上述《Journal of Manipulative and Physiological Therapeutics》研究);
- 影像學無異常:顳骨 HRCT、MRV 均未發現血管解剖異常,頸部超聲顯示頸外靜脈受壓變形(隨肌肉放鬆恢復正常)。
三、肌肉緊張壓迫性 VPT 的激痛點針灸治療:循證依據與效果
(一)治療機制:從 “解除壓迫” 到 “恢復血流”
激痛點滅活:針灸可刺激激痛點,促進局部血液迴圈,加速代謝產物清除,緩解肌肉痙攣;研究顯示,針灸後胸鎖乳突肌痙攣程度可降低 40%-60%,肌肉厚度恢復至正常範圍(機制來源:《Evidence-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》2023 年針灸治療肌筋膜痛研究)。
靜脈壓迫解除:肌肉痙攣緩解後,頸外靜脈受壓程度減輕,管腔狹窄改善,靜脈回流阻力降低,頸外靜脈壓力可恢復至正常水準(8-12cmH₂O),乙狀竇湍流振動消失,耳鳴緩解(超聲監測顯示,治療後頸外靜脈血流速度從 15-20cm/s 降至 8-12cm/s,與正常人群一致)。
神經調節:針灸可調節交感神經活性,降低聽覺中樞的敏感性,減少耳鳴感知;同時,可促進內啡肽釋放,緩解肌肉疼痛與焦慮(常見耳鳴伴隨症狀)。
(二)臨床效果與證據
短期效果:一項納入 60 例肌肉源性 VPT 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顯示,激痛點針灸治療(每週 2 次,共 4 周)後,83.3% 的患者耳鳴視覺模擬評分(VAS,0-10 分)從 7.2±1.5 分降至 2.3±1.1 分,顯著優於藥物治療組(VAS 降至 4.8±1.3 分)(數據來源:《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》2022 年臨床研究)。
長期效果:隨訪 6 個月顯示,針灸組耳鳴復發率為 11.7%,而對照組(僅頸部拉伸)復發率為 53.3%,提示針灸可通過改善肌肉功能降低復發風險(來源同上)。
安全性:無嚴重不良反應,僅 3.3% 患者出現局部皮下瘀斑(1 周內消退),無血管損傷案例(因針灸深度控制在 0.5-1.0cm,避開頸內靜脈與動脈)。
(三)治療方案建議(基於臨床指南)
針灸部位:胸鎖乳突肌激痛點(多位於肌肉中 1/3 處)、風池穴(緩解頸部緊張)、聽宮穴(調節聽覺功能);
頻率與療程:每週 2 次,每次 30 分鐘,共 4-6 周(急性發作期可增至每週 3 次);
聯合治療:配合頸部拉伸訓練(每日 2 次,每次 10 分鐘)、姿勢矯正(避免低頭超過 1 小時),可提高療效(復發率降低至 8% 以下)。
四、臨床診療路徑與就醫建議
若出現以下情況,應及時就診明確診斷:
- 耳鳴持續超過 2 周,影響睡眠或日常生活;
- 伴隨頭痛、視力模糊、頭面部腫脹(警惕 IIH 或上腔靜脈綜合征);
- 按壓頸外靜脈或拉伸頸部後耳鳴無緩解(需排除血管解剖異常)。
診斷流程:先進行顳骨 HRCT + 頸部血管超聲(初步鑒別解剖異常與肌肉壓迫),必要時加做 MRV(明確靜脈血栓或憩室);肌肉源性 VPT 需結合觸診(激痛點檢查)與緩解試驗(拉伸後耳鳴變化)。
治療選擇:
- 解剖異常類(如乙狀竇憩室):可選擇血管內介入治療(如憩室栓塞);
- 肌肉緊張壓迫類:首選激痛點針灸治療,配合肌肉放鬆訓練;
- 血流動力學異常類(如 IIH):需針對原發病治療(如減重、降顱壓藥物)。
五、診所資訊
若您或家屬存在靜脈源性搏動性耳鳴,尤其是伴隨頸部肌肉緊張、觸診有激痛點的情況,可前往香港絡合堂中環新中世界大廈 1 座 12 樓 1207 室就診。診所提供頸部肌肉觸診、超聲評估、專業的激痛點針灸治療等服務,遵循循證醫學方案,為患者制定個性化診療計畫,助力緩解耳鳴困擾。
有關靜脈源性搏動性耳鳴(Venous Pulsatile Tinnitus)的治療方法,歡迎繼續閱讀靜脈源性搏動性耳鳴(Venous Pulsatile Tinnitus)的中、西醫認知與激痛點針灸治療。
彭增福博士
- 香港註冊中醫學會註冊中醫師
- 湖南中醫藥大學醫學學士
- 湖南中醫藥大學醫學碩士
- 廣州中醫藥大學(中醫針灸)醫學博士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