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濟艙症候群會導致腿部腫脹與深層靜脈血栓,長途飛行族群更需注意。了解高風險族群、預防血栓的行前準備與飛行中建議,保護飛行健康。
目錄
無論是到歐洲自由行、赴美探親還是飛往日本旅遊,坐上飛機代表即將展開一段旅程的開始。然而,對許多人來說,真正的考驗卻在高空飛行的數小時中悄悄發生——腿部腫脹、酸麻、甚至是致命的深層靜脈血栓。這就是俗稱的「經濟艙症候群」,即使身體健康,也不能掉以輕心。
以下將一次拆解這個常見卻容易忽略的健康風險,並提供實用的預防建議,讓每次長途飛行都能安心、順利。
什麼是經濟艙症候群?為何長途飛行特別容易發作?
經濟艙症候群(Economy Class Syndrome)其實是深層靜脈血栓(Deep Vein Thrombosis, DVT)的俗稱。長時間保持坐姿,尤其在狹窄座位中無法活動,會導致下肢血液循環變差,進而引發血栓。血塊一旦脫落並流向肺部,可能引起致命的肺栓塞(Pulmonary Embolism)。
雖然名稱與座位等級有關,但事實上,不論是坐經濟艙還是商務艙,只要久坐不動,都有風險。只是經濟艙空間較小、活動受限,更容易出現血液滯留與不適。
哪些人是高風險族群?
並非人人都容易中招,但以下族群需要特別留意:
- 曾有血栓病史者
- 懷孕或產後婦女
- 年長者或行動不便人士
- 長時間服用避孕藥的女性
- 癌症患者或正接受治療者
- 肥胖或代謝症候群患者
- 吸菸或經常飲酒者
- 長時間需要出差或飛行的上班族
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,才能在旅程開始前做好風險管理。
經濟艙症候群會有什麼症狀?
初期症狀多發生在下肢,可能包括:
- 小腿或大腿出現腫脹或壓痛感
- 感覺酸麻、沉重,活動後更明顯
- 局部皮膚變紅或發熱
- 一側腿部比另一側粗
若血栓進入肺部,則可能出現:
- 胸痛、呼吸急促
- 突然咳嗽、咳出血痰
- 心跳加快、頭暈甚至昏厥
若出現上述任何情況,應立即就醫,切勿延誤。
飛行前的準備:避免經濟艙症候群從預防做起
想要在高空中安心飛行,從出發前就要開始預防工作:
健康檢查
有慢性病、懷孕、曾有血栓病史的人,應在出發前諮詢醫生是否需要服用抗凝血藥物。
選擇座位
靠走道的座位讓起身活動更方便;可考慮付費升等或選擇腿部空間較大的座位。
穿著建議
穿著寬鬆衣物與彈性壓力襪,可幫助促進血液循環,減少腫脹與不適感。
水分補充
飛行前避免攝取過多酒精或咖啡因,改為多喝水,有助於維持血液黏稠度。
攜帶隨身藥物
若有服藥需求,請提前準備好,並攜帶醫生開立的證明,以防海關檢查。
飛行途中怎樣做才能有效預防?
以下8個動作與生活習慣,有助於降低經濟艙症候群風險:
1. 定時起身活動
每1至2小時起身走動一次,哪怕只是往洗手間或在走道上走幾步,也能大幅提升血液流動。
2. 原地運動
無法起身時,可以在座位上進行腳踝旋轉、腳跟抬起、腳尖踩地等伸展動作。
3. 坐姿正確
保持腰背挺直,雙腿自然放下,避免雙腿交叉或盤坐。
4. 喝足夠的水
建議每小時補充約150-200毫升水,避免身體缺水導致血液濃稠。
5. 減少鹽分攝取
機上餐點通常較鹹,若有選擇,盡量選擇清淡或特別定製的低鈉餐。
6. 穿壓力襪
壓力襪有助於腿部靜脈回流,特別適合長途飛行族與靜脈曲張患者。
7. 保持精神放鬆
壓力與焦慮可能影響身體血液循環,飛行期間可聽音樂、看影片轉移注意力。
8. 注意機艙濕度
機艙乾燥易導致脫水,除了多喝水,也可使用保濕噴霧與潤唇膏保護皮膚。
出現不適怎麼辦?下飛機後要注意什麼?
如果在飛行期間或下機後發現單側腿部腫脹、壓痛、呼吸困難等症狀,請立即就醫。特別是在12至48小時內,仍需保持觀察,避免血栓移動引發肺栓塞。
短途航班也有風險?別掉以輕心!
經濟艙症候群不專屬於國際長途航班。若總飛行與候機時間超過4小時,風險就會顯著上升。即使搭乘2-3小時的短程航班,也建議中途起身活動與補充水分。
小朋友與長者預防要點
- 小朋友:家長可陪同進行簡單的腳部遊戲,例如「踩地地」、「抬腳比高」。也可以準備小毯子鋪在腳下,避免久坐壓迫腿部血管。
- 長者:搭配壓力襪、攜帶醫生處方的抗凝血藥物。若身體條件不允許頻繁起身,也可靠原地活動代替。
商務艙就比較安全嗎?
雖然商務艙提供更多空間與躺平設施,但若全程睡覺不動或未補充足夠水分,風險仍在。舒適空間雖有幫助,但定時站起來走動仍然是關鍵。
若搭乘經濟艙,可自備腳墊、頸枕、延伸腰靠等工具,讓姿勢更自然,也能減少下肢壓力。
常見迷思破解
- 只有年長者才會中招? 年輕人若久坐、生活壓力大也可能出現血栓問題。
- 只喝水就能預防? 水分補充只是基本,仍須配合活動與正確坐姿。
- 靠窗位置比較安全? 其實走道座位更利於活動與血液循環。
- 我健康就不會有事? 飛行環境特殊,即使平時健康,仍可能在特定情況下出現血栓。
經常飛行人士該怎麼做?
心臟科與血管科專家建議:若是經常需要飛行的商務旅客,應固定穿著壓力襪、保持運動習慣。對於血栓高風險族群,也可在醫師指示下短期服用抗凝血劑。
2022年的《美國心臟學會期刊》指出,每小時活動5分鐘以上,就能有效降低DVT風險,預防效果可高達60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