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支氣管炎的成因、症狀和治療方法,對症下藥

了解支氣管炎的成因、症狀和治療方法,對症下藥

支氣管炎咳不停怎麼辦?本文詳盡解析支氣管炎的成因、症狀、治療方法與預防建議,並解答支氣管炎會傳染嗎、多久才會好、不吃藥能自癒嗎等常見問題,幫助你掌握健康!

換季時節、空氣品質不穩定,加上流感病毒橫行,你是否也常常出現咳嗽、痰多、喉嚨不適等問題?很多人以為只是感冒,其實很可能是「支氣管炎」在作怪。雖然大部分支氣管炎屬於輕微的呼吸道疾病,但若忽視它,可能會導致症狀加重、影響生活品質,甚至轉為慢性疾病。

什麼是支氣管炎?

支氣管炎是指支氣管受到發炎反應所引起的疾病。支氣管是連接氣管與肺部的重要通道,當病毒、細菌或其他刺激物入侵時,支氣管黏膜會腫脹、分泌物增加,導致出現咳嗽、痰多等不適症狀。

根據病程長短和成因不同,支氣管炎可分為兩種:

  • 急性支氣管炎:通常由病毒引起,病程約持續1至3週,常見於感冒後發生。
  • 慢性支氣管炎:為一種長期反覆發作的呼吸道疾病,定義為每年持續咳嗽與咳痰至少三個月,連續兩年以上,常見於吸菸者或長期暴露於空氣污染中的人。

支氣管炎會有什麼症狀?

不論急性還是慢性支氣管炎,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咳嗽。但根據不同類型,其他症狀也會有所差異:

急性支氣管炎症狀

  • 持續咳嗽(初期乾咳,後期轉為有痰)
  • 胸口悶痛或咳嗽時胸口刺痛
  • 喉嚨痛、聲音沙啞
  • 輕微發燒、畏寒
  • 有時會出現喘鳴(類似哮喘的聲音)

慢性支氣管炎症狀

  • 長期咳嗽,有時晨間症狀較明顯
  • 長期咳痰,痰液可能為白色、黃色或綠色
  • 呼吸困難、喘不過氣
  • 身體容易疲倦

若咳嗽超過三週仍未改善、痰中帶血或合併呼吸急促、發燒,應盡速就醫,排除其他肺部疾病如肺炎或肺癌。

支氣管炎和感冒的差別

許多人在出現咳嗽、喉嚨痛時,常常搞不清楚自己是感冒還是得了支氣管炎。其實,兩者有些相似之處,但還是存在明顯差異:

項目感冒支氣管炎
主因病毒感染常由病毒感染引起,也可能因細菌感染或空氣刺激造成
初期症狀鼻塞、流鼻水、打噴嚏、喉嚨痛、輕微咳嗽咳嗽為主要症狀,通常有痰,胸悶或輕微胸痛,偶有喘鳴聲
咳嗽程度初期咳嗽輕微,約幾天內改善咳嗽明顯且持續時間較長,可能持續2週以上,且以咳痰為主
發燒情況有時會有輕微發燒可伴隨輕度到中度發燒,尤其是細菌性感染時
症狀持續時間約7-10天內緩解咳嗽可能持續2-3週以上,慢性支氣管炎甚至更久
傳染性有傳染性(尤其前幾天)急性支氣管炎在初期有傳染性,慢性支氣管炎本身無傳染性

支氣管炎的成因與誘發因素

造成支氣管炎的原因眾多,以下是幾個常見的成因與危險因子:

1. 病毒感染

約90%的急性支氣管炎是由病毒引起,如流感病毒、副流感病毒、冠狀病毒(包含新冠病毒)等。

2. 細菌感染

較少見,但可能發生在病毒感染後細菌趁虛而入,常見細菌如肺炎鏈球菌、嗜血桿菌等。

3. 吸菸

吸煙是造成慢性支氣管炎的最大因素,長期吸菸會損壞支氣管內壁,使黏膜腫脹、分泌物增加,引發慢性發炎。

4. 空氣污染與刺激物

長期暴露於灰塵、有毒氣體、化學氣味等環境中,也容易引發支氣管炎。

5. 過敏體質或慢性疾病

如氣喘、過敏性鼻炎、COPD(慢性阻塞性肺病)患者較容易發生支氣管炎。

支氣管炎會傳染給別人嗎?

急性支氣管炎通常具有傳染性,特別是由病毒引起的情況。

  • 傳染方式:透過飛沫傳播(如咳嗽、打噴嚏)或接觸病患用過的物品(如毛巾、杯子)。
  • 傳染力最強的時期:症狀剛出現的前幾天。

慢性支氣管炎則不具傳染性,因為多半是由環境刺激或吸菸引起,而非病原體感染。

防範建議:

  • 咳嗽時戴口罩、用手肘遮住口鼻
  • 勤洗手、避免與他人共用餐具
  • 若是學童或職場人員出現發燒、咳嗽等症狀,建議請假在家休養,避免傳染給他人

支氣管炎多久才會好?

康復時間會根據支氣管炎的種類與個人免疫狀況而有所不同。

急性支氣管炎

  • 一般在7至14天內症狀會逐漸改善,但咳嗽可能持續數週,這是因為氣管黏膜修復需要時間。

慢性支氣管炎

  • 無法「痊癒」,但可透過治療與良好生活習慣控制病情,減少發作頻率。

康復速度會受到以下因素影響:

  • 年齡與免疫力
  • 是否早期治療
  • 是否有戒煙或改善生活環境
  • 是否合併其他肺部疾病

支氣管炎的診斷與治療方式

支氣管炎的症狀有時與感冒、流感或其他肺部疾病相似,因此正確診斷非常重要。以下是常見的診斷與治療流程:

支氣管炎的診斷方式

  1. 詳細問診
    醫師會詢問病人咳嗽的持續時間、是否伴隨痰液、痰的顏色,以及有無發燒、喘鳴、胸痛等其他症狀。同時也會了解病人的吸菸史、職業環境,是否接觸過刺激物或有慢性病史。
  2. 聽診檢查
    透過聽診器檢查胸腔是否有異常呼吸聲,如「咻咻聲」或粗糙的呼吸聲,這些都可能是支氣管發炎的跡象。
  3. 胸部X光檢查
    若懷疑病情較重或有肺炎、肺結核等其他肺部疾病可能性,醫師會安排胸部X光來進一步確認,排除其他嚴重疾病。
  4. 痰液檢查
    若痰液濃稠、帶有異味或顏色異常,可能需要進行痰液培養檢查,確認是否有細菌感染,並選擇對應的抗生素治療。
  5. 肺功能測試(主要用於慢性支氣管炎或COPD患者)
    透過測量肺活量與呼吸流速,了解氣道受阻的程度。

支氣管炎的治療方式

支氣管炎的治療會根據病因、病情輕重與患者的身體狀況來調整,常見的治療方式包括:

  1. 緩解症狀的藥物
  • 止咳藥:適用於乾咳嚴重影響睡眠或日常生活時使用。
  • 化痰藥:幫助稀釋痰液,促進痰液排出,減輕咳嗽。
  1. 支氣管擴張劑
  • 若出現喘鳴、呼吸困難,醫師可能會開立吸入型支氣管擴張劑,放鬆支氣管平滑肌,改善呼吸。
  1. 抗生素治療
  • 若確定為細菌感染(如痰液培養有細菌生長),醫師會根據檢驗結果選擇適合的抗生素。
  • 急性病毒性支氣管炎一般不需抗生素,濫用反而可能導致抗藥性問題。
  1. 短期使用類固醇
  • 嚴重氣喘或慢性支氣管炎急性惡化時,可能需要短期口服或吸入型類固醇來減輕氣道發炎。
  1. 其他輔助治療
  • 多喝水:可幫助稀釋黏稠痰液。
  • 保持室內空氣濕潤:使用加濕器,有助減少喉嚨不適感。
  • 適當休息:給身體足夠時間恢復。
  • 避免吸菸與空氣污染:加速呼吸道黏膜修復。

小提示:

  • 不要自行購買或使用抗生素,應由醫師評估開立。
  • 咳嗽雖是支氣管炎的常見後遺症,但若咳嗽持續超過三週、痰中帶血、伴隨喘不過氣或高燒,請務必再次回診,避免延誤其他嚴重疾病的診斷。

日常預防與生活習慣建議

支氣管炎雖然多數能在適當治療下痊癒,但若想降低反覆發作的風險,平時的生活習慣與預防措施就相當重要。以下是幾個實用又容易執行的建議:

1. 避免吸菸及二手菸

吸菸是造成支氣管慢性發炎最常見的原因之一,即使是二手菸也會刺激呼吸道,增加罹患支氣管炎及其他肺部疾病的風險。
👉 建議:戒菸,並避免出入有大量煙霧的場所,保護自己與家人的呼吸健康。

2. 減少接觸空氣污染及刺激物

工廠廢氣、汽車排放、室內塵蟎、動物毛屑等,都可能刺激呼吸道,引發或加重支氣管炎症狀。
👉 建議:外出空氣品質差時戴上口罩;居家環境應保持清潔、定期更換空氣濾網或使用空氣清淨機。

3. 保持良好的手部衛生

支氣管炎常由病毒感染引起,而病毒多透過接觸傳播。
👉 建議:勤洗手,尤其是觸摸公共設施(如電梯按鈕、門把手)後;避免用手觸碰眼、鼻、口。

4. 注重防疫及施打疫苗

每年的流感疫苗及部分肺炎疫苗,可以有效預防因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的支氣管炎。
👉 建議:依照醫師建議接種疫苗,特別是高齡者、慢性病患者、幼童等高風險族群。

5. 加強免疫力

健康的免疫系統能幫助身體對抗各種感染,降低罹患支氣管炎的機率。
👉 建議

  • 均衡飲食,多攝取蔬果、蛋白質與水分。
  • 每週保持適度運動,如快走、瑜珈、游泳。
  • 保持充足睡眠,成年人建議每天至少7小時。
  • 適時紓解壓力,例如透過冥想、閱讀、聽音樂等方式。

6. 注意氣候變化,適時保暖

寒冷或忽冷忽熱的天氣容易誘發呼吸道感染。
👉 建議:氣溫變化大時,適當增減衣物,尤其注意頭、頸、胸口的保暖;出門記得攜帶外套或圍巾。

7. 適當運動,促進肺部功能

適度運動可以提升肺活量、增強呼吸道的防護能力。
👉 建議:選擇自己喜歡且適合的有氧運動,每週至少3次,每次30分鐘,如快走、慢跑、騎單車等。

什麼情況下應立即就醫?

以下情況應盡速就醫,避免病情惡化:

  • 咳嗽持續超過三週
  • 咳痰帶血或黃綠色膿痰
  • 高燒不退或出現畏寒
  • 呼吸急促、胸口悶痛
  • 年長者、有慢性肺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出現咳嗽症狀

對症處理,別讓支氣管炎拖垮生活

支氣管炎雖不屬於嚴重疾病,但若忽視治療,可能導致慢性化甚至併發肺部疾病。透過了解成因、辨識症狀、適時就醫與日常預防,我們可以大幅降低支氣管炎帶來的不適與風險。

如果你或家人有咳嗽、痰多、胸悶等問題,不妨主動就診,讓專業醫師協助你對症下藥,早日恢復呼吸順暢的健康生活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