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膚科專科顏偉廉醫生詳解異位性皮炎(濕疹)成因、治療與日常管理。了解如何透過保濕、外用藥物、生物製劑及JAK抑制劑有效控制病情,重拾健康肌膚。專業指引,助你擺脫濕疹困擾。
異位性皮炎(Atopic Dermatitis,簡稱 AD),是一種慢性、反覆發作的炎症性皮膚病。它常見於兒童,但成人亦可受影響。患者皮膚會出現紅腫、乾燥、脫屑及劇烈痕癢,嚴重時甚至影響睡眠與生活質素。作為皮膚科醫生,我經常遇到患者問:「醫生,我的濕疹到底有沒有得根治?」答案是:雖然目前沒有「一次根治」的方法,但透過科學的治療與生活管理,大部分患者都能長期穩定控制病情。
為何會得異位性皮炎?
異位性皮炎的成因複雜,涉及遺傳、免疫系統失衡及皮膚屏障功能缺陷。常見誘因包括:
- 環境因素:溫度或濕度急變、空氣污染
- 精神壓力:情緒波動可加劇病情,病情嚴重也可以使情緒變差
- 皮膚刺激物:肥皂、香料、化學清潔劑
了解並避免個人誘因,是治療的重要第一步。
基礎護理:保濕是第一步
皮膚屏障受損是異位性皮炎的核心問題之一,因此保濕是治療基石:
- 選擇無香料、低致敏性的潤膚膏,每日多次塗抹,尤其在沐浴後 3 分鐘內鎖水
- 沐浴水溫宜溫暖,避免過熱
- 使用溫和潔膚產品,避免肥皂及含香料成分
持續的保濕可減少皮膚乾燥與裂痕,降低外來刺激物入侵的機會。
藥物治療:分階段控制
根據病情嚴重程度,藥物治療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外用類固醇(Topical Corticosteroids)
- 快速減輕紅腫與痕癢
- 需根據部位與嚴重度選擇適當強度
- 避免長期不當使用,以免皮膚變薄,血管增生,長暗瘡
- 外用免疫調節劑 (Topical Calcineurin Inhibitors, Phosphodiesterase Inhibitors)
- 適合面部、頸部等敏感部位
- 可長期間歇使用以預防復發
- 口服抗組胺藥
- 幫助減輕痕癢,改善睡眠
- 對炎症控制作用有限
- 中重度患者的進階治療
- 紫外光燈:抑制皮膚免疫反應,需要一星期2-3次使用
- 系統性免疫抑制劑(如環孢素、甲氨蝶呤): 相對便宜,但長期使用可能抑壓免疫系統,增加癌症、感染風險,需要定期檢查。
- 生物製劑(如 Dupilumab,Lebrikizumab):針對特定免疫通路,療效顯著且副作用較低 (一般為結膜炎),不需抽血,但藥費比較貴。
預防與生活管理
異位性皮炎屬慢性疾病,日常管理與預防復發同樣重要:
- 保持室內濕度、溫度適中,避免過乾環境
- 穿著柔軟棉質衣物,避免羊毛或粗糙纖維
- 減少抓癢
- 管理壓力:適當冥想或深呼吸練習
- 定期覆診:及早調整治療方案
新趨勢與未來方向
近年,針對異位性皮炎的研究集中於JAK抑制劑。這包括口服upadacitinib 、abrocitinib, 和外用 ruxolitinib。口服JAK抑制劑比起傳統治療一般效果更快,更強,為病人帶來更多希望,尤其是對傳統治療反應不佳的病人。由於這些治療有可能有副作用,所以使用時建議請教皮膚科醫生。
結語
異位性皮炎雖然頑固,但並非無法控制。關鍵在於持續護理、正確用藥、避免誘因,以及與醫生建立長期合作關係。皮膚健康是一場馬拉松,而不是短跑——只要方法正確,你也可以重拾光滑、健康的肌膚。
顔偉廉皮膚科專科醫生
-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
-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
-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
-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(內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