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經來就水腫變胖?了解為什麼生理期會水腫、生理期水腫幾天、生理期第幾天體重下降,以及改善水腫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建議。
目錄
當生理期即將來臨時,許多女性都會發現自己的身體開始「膨脹」起來——手腳腫脹、臉部浮腫,甚至體重增加了幾公斤。這些變化往往讓人感到煩躁或不安。事實上,這種生理期水腫是非常常見的現象,並不代表真的變胖,也不代表身體出現異常。只要理解背後原因,並掌握一些日常改善方法,就能有效緩解這些不適。
為什麼月經來會水腫?
女性身體在一個月的週期中,會經歷不同階段的荷爾蒙變化,尤其是雌激素(Estrogen)與黃體素(Progesterone)這兩種激素的起伏,直接影響水分在體內的儲存與排出。
在排卵後到月經來潮前的黃體期,黃體素水平升高,會導致身體傾向於儲水,加上雌激素影響鈉離子的調節功能,也會間接造成水分滯留。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女性在月經前夕會感到腹脹、胸脹、四肢沉重,甚至連戒指都戴不下。
此外,這段時間也是經前症候群(PMS)常見的高峰期,情緒不穩與壓力會進一步促使身體釋放更多皮質醇,間接影響水分代謝。
生理期水腫會持續幾天?
經期水腫並不會持續整個週期,一般集中在月經來的前3至5天最為明顯,進入經期第2至第3天後會逐漸改善,並於經期結束後的第3至5天明顯消退。
如果平時有留意體重或身體浮腫情形,會發現生理期前幾天體重常會上升1至3公斤,但這並不是脂肪,而是水分滯留與消化變慢所致。一旦月經結束、體內激素回復平衡,體重自然會回落,通常在月經結束後的第5至第7天出現下降趨勢。
生理期變胖是真的胖嗎?
很多人會誤以為月經期間變胖了,實際上大多是暫時性的「假性體重增加」。這主要來自幾個原因:
- 體內水分滯留:導致身體浮腫,看起來「腫了一圈」。
- 腸胃蠕動變慢:導致排便次數減少,肚子脹氣也更明顯。
- 食慾增加:黃體素會提升食慾,加上情緒影響,容易吃進過多高鹽、高糖食物。
這些因素加總起來讓人覺得變胖了,但實際脂肪未必真的增加。真正的體脂改變需要長期熱量過剩才會形成,而經期的短暫變化很容易在排完經血後迅速回復。
改善生理期水腫的方法
雖然生理期水腫是自然反應,但透過飲食與生活習慣的調整,可以明顯減緩不適感。
1. 飲食調整
- 減少鹽分攝取:少吃加工食品、鹽酥雞、泡麵等高鈉食品。
- 多吃排水食物:如香蕉、奇異果、木瓜、南瓜、冬瓜、燕麥等,富含鉀與鎂,有助於排出多餘水分。
- 攝取足夠蛋白質:有助於維持血漿滲透壓,減少液體滲出組織間隙。
- 避免含糖飲料與咖啡因過量:避免利尿過頭造成身體代償儲水。
- 每天喝足夠的水(至少1500-2000ml):喝水反而有助於促進排尿與代謝。
2. 日常運動與活動
經期期間雖然不宜劇烈運動,但輕鬆的散步、瑜伽、伸展運動可幫助血液循環與淋巴排毒,舒緩腫脹感。尤其是泡腳與腿部抬高能改善下半身水腫,特別推薦給久坐上班族。
3. 足夠休息與放鬆
壓力會促進皮質醇分泌,進一步影響水鹽平衡。透過足夠睡眠與放鬆練習(如冥想、深呼吸、香氛療法)可以幫助身體更順利度過經期。
日常習慣建議:長期穩定身體循環才是關鍵
除了短期舒緩水腫的方式,養成長期良好習慣更有助於身體在整個月經週期中維持穩定。
- 固定作息時間,盡量在晚上11點前入睡。
- 減少壓力來源,避免情緒長期處於焦慮、緊張狀態。
- 記錄月經週期與身體變化,使用APP追蹤身體浮腫、體重、情緒變化,有助於了解自己的節奏。
- 避免經期過度節食,節食會干擾荷爾蒙穩定,反而導致水腫更嚴重。
哪些水腫情況需要特別留意?
雖然生理期水腫大多屬於自然現象,但若出現以下情況,建議及早就醫檢查:
- 單側肢體嚴重腫脹或疼痛,可能為血栓徵兆。
- 經期過後仍長期浮腫不退。
- 合併心悸、呼吸急促或明顯疲倦感,可能涉及腎臟、內分泌或心血管問題。
- 體重快速異常上升,排除飲食與運動因素後仍持續。
常見Q&A:經期水腫迷思一次解答
Q:每個女生都會有水腫嗎?
不是每位女性都會明顯感受到,但約有70%女性在經期前後會有程度不一的水腫情況。
Q:有時候月經來反而變瘦,正常嗎?
是的,有些人經期前食慾降低或排便順暢,體重自然下降,這屬於個人差異。
Q:喝紅豆水能消水腫嗎?
紅豆富含鉀,有助於排鈉利尿。但若紅豆水糖分過高或飲用過量,反而容易造成熱量攝取過多。
Q:月經後幾天運動效果最好?
一般建議從月經結束後第3至第7天開始,是身體最有活力、荷爾蒙相對穩定的黃金時期,適合進行中強度訓練與燃脂計畫。
溫柔照顧自己,與身體和平共處
每個女性的身體都有屬於自己的週期節奏,了解荷爾蒙如何影響水分與體重變化,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焦慮與誤解。與其一味抗拒浮腫,不如透過科學方式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,溫柔地與身體對話,才能在經期前後都感覺輕盈又自在。
如想更進一步探索經期保養、女性荷爾蒙健康或飲食建議,也可以諮詢營養師或婦科醫生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照護方式。每一次與身體的連結,都是愛自己的過程。